【天津信托】以案说法-聚焦“新市民”,警惕金融诈骗

点击次数:日期:

315消保专题】以案说法——金融诈骗

 

聚焦“新市民”,警惕金融诈骗

【案例】

20193月,林某与李某通过林某注册的ABCD四家公司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岗位信息。当求职者到公司应聘时,林、李二人便谎称公司项目多,与各大知名企业均有合作,还通过出示签订虚假合同等方式夸大公司实力。后欺骗求职者已被录取,入职必须完成19800元的岗前付费培训,培训后即可上班,且工资不低于4000元。如果没有钱,可通过贷款APP支付培训费,工作后用工资分期偿还。截至案发时,贷款平台清单显示,报案人宋某等33名学员通过贷款APP或银行转款向A公司交纳培训费517701.96元。

01新市民&金融诈骗

“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金融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或金融机构信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创业、就业。“新市民”对城市环境和当地习俗不太熟悉,金融知识相对缺乏,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金融骗局中。

上述案例中,林、李二人虚构招聘职位引诱被害人面试,再以专业水平不足为由推介岗前培训,并用虚假诱人薪资及保证工作承诺进一步诱导财物不足的被害人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骗取被害人财物,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最后法院认定林、李二人构成诈骗罪。

02新市民可能遇到的金融骗局

  新市民骗局之“劳动补贴”

不法分子利用新市民初到城市,对政策了解有限的特点,假冒社保局、街道办等官方名义伪造邮件或短信,宣称有新政策,符合条件者可领“劳动补贴”,并附上领取链接或二维码。新市民若点击填写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等,不仅钱财可能被骗,个人金融信息也会泄露。

  新市民骗局之求职贷款

不法分子利用初来乍到的新市民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相对弱势的心理,以“高薪工作”为饵,诱骗求职者借贷,并以“培训费”等名义拿走借贷款项,“培训”一段时间后再以不合格为由拒绝求职者入职,让求职者不但工作落空,还额外背负了债务。

  新市民骗局之高收益投资

不法分子利用新市民金融知识相对有限,风险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以“高收益投资”为诱饵,通过虚构理财投资项目、虚假宣传等方式,吸引新市民进行投资,骗取受害人的钱财,最终卷款跑路。

03新市民如何防范金融诈骗?

新市民初来乍到陌生城市,该如何防范金融诈骗呢?小天给大家总结了几点防骗小贴士。

  一是警惕高收益诱惑。新市民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任何声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推荐,不参与不明来源的投资项目;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新市民办理贷款、理财等金融业务时,应选择银行、正规金融机构或官方平台,不与个人或非正规机构签订金融合同,不接收个人出具的收据或欠条;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在接到自称金融机构的电话或短信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

  四是主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新市民应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风险提示,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新市民可以有效避免金融诈骗,守护自身财产安全。